8

【字作櫱03】鱉校實習生計畫–在地學習性青聚點(上)

2023-01-24

天賜糧源於2022 年成為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的學習性青聚點,為富里唯一一處青聚點。運用天賜糧源過往在行動場域及推動經驗,提供其他青年體驗參訪學習之機會,協助青年從體驗在地、理念建立,至實際運作,啟發青年對在地之關心,引導青年參與地方發展之可能性。

從孕育我們的河川作為起點,透過鱉溪的啟發,有機米廠天賜糧源作為基地,我們開設一系列5堂環繞著農業、農村與農產的課程。



農廚培養課   2022.5.21  ‧  舌尖上的富里美味米食

在農村生活總是被身邊的「富里媽媽」們照顧的很好,她們三不五時就會變出各式點心來餵飽我們大家,從蔥油餅、芋粿、草仔粿、米鬆餅、米車輪餅...各種米食小點輪番上陣。農村的日常成為開課的契機,我們邀請到佩茹和桂圓姑姑來當我們的農廚講師!

課程當天,芋粿巧的配料一字排開,從爆香炒餡料、製作米糰、捏製塑形,最後送進大蒸籠炊20分鐘後,美味的芋粿巧就完成了!芋粿巧的「巧」是指形狀彎曲(台語),也因為形狀很像擲筊時的「筊杯」而得名。下午則製作草仔粿,市售的草仔粿為求方便,有時會使用艾草粉或色素來製作,但桂圓姑姑笑說在富里要用色素還不知道要去哪裡買呢!姑姑拿出早上剛摘採的新鮮艾草,洗淨後放入滾水加入小蘇打去除苦味,最後保留的綠色是最天然的顏色,揉進米糰裡製作好吃的草仔粿!

謝謝桂圓姑姑和佩茹跟大家分享富里美味的米食,希望大家用舌頭記住這些味道,繼續傳承下去。



農藝培訓課  2022.6.18  ‧  農村時尚配件斗笠製作

「第一個發明斗笠的人,一定是個天才吧。」_ 某不具名學員學習斗笠製作後的心得。

在富里台九線上,過去有一處豬肉攤,攤旁擺滿了斗笠,那是斗笠媽媽徐貴珠的家。五十年來堅持手工製作斗笠的傳統技藝,儘管工序繁瑣,她還是持續製作。這次我們邀請到斗笠媽媽和她的女兒,一起協助我們完成此次的斗笠體驗課!

課程一早不囉嗦,直接帶大家到富里羅山-竹子的產地,教大家實地取竹。鋸下來的竹子需要再進行分段、鋸切、剖片的處理,才能變成製作斗笠所需的素材。材料準備好後,學員們開始學習製作斗笠的骨架、笠面、修邊和最後的縫製。有趣的是,原來斗笠的鋪面並非使用竹葉,而是竹林裡的「筍殼」,又稱為「竹籜」(ㄊㄨㄛˋ)。

此次課程時間有限,只能透過體驗的方式,讓大家認識斗笠的製作。如果未來還有機會,很值得花時間來好好學習,鑽研這傳統的手工藝。



農業基礎課  2022.6.25  ‧  水田就是我的里山生態教室

鱉溪流經富里匯流至秀姑巒溪,灌溉著富里的田區,對於農夫來說是重要的命脈。這次我們邀請到洄瀾風生態有限公司,以及富里的文史工作者兼生態農夫張振岳老師,帶大家了解鱉溪這幾年如何透過公家單位和當地居民的努力,在地方的文化及生態上取得平衡。

鱉溪的生態豐富,有菊池氏細鯽、台東間爬岩鰍、日本瓢鰭鰕虎(俗稱:日本禿頭鯊) 等,這些溪流中的生物,是判斷環境狀態的重要指標。早上透過洄瀾風的解說了解鱉溪的生態環境,下午便跟著張老師實地走訪鱉溪,在復興橋下的生態教室,我們跟著張老師的腳步,了解到有機友善農業的實作,對於鱉溪生態環境的改變與影響。

走訪完鱉溪生態教室,我們繼續往上游前進到吉拉米代部落,吉拉米代是阿美族在富里鄉豐南村的部落名,並由部落族人帶我們認識這個美麗的地方,了解部落如何齊力維護百年水圳,從事有機農業的耕作。這裡也提醒大家,未來若想要進去部落,要事先詢問部落成員,盡量要有人帶路,才不會造成彼此的困擾喔!





>>本文收錄在 字作櫱 Nie’s Paper No.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