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字作櫱03】鱉溪生物小檔案

2023-01-19

過去在保育觀念較不普及的時候,鱉溪流域的生物受到了不少的影響,所幸近年生態復育有成,在河川整治時常以這些生物作為指標,期待找回從前豐富的生態樣貌。

中華鱉

又名水魚、甲魚、團魚、泥龜, 中華鱉屬的一種軟殼淡水龜,是東亞地區最常見的食用鱉,在泰國、馬來西亞等地皆有養殖。成鱉頭胸甲長度平均約33 公分,甲殼呈橄欖褐色、全身皮膚堅韌、腹甲呈灰白色、頭部可能有紋向眼後伸延,鼻孔像豬鼻,且靈活;頸部較長;四肢都有蹼並長有三爪。



日本禿頭鯊(哈拉)

日本禿頭鯊所屬的鰕虎魚類,腹部特化成吸盤狀,也是他們能上溯的秘密武器。成魚在河川中上游繁殖,產卵在石頭底部,孵化後幼魚回到海中,度過海洋浮游期,再經歷河口上溯而成長。日本禿頭鯊的模樣非常的憨厚,圓圓的頭,上面還有一些斑塊,看起來很像和尚;嘴巴下位,以啃食石頭上的藻類為食物來源。



台東間爬岩鰍

底棲性魚種,身體扁平有明顯的斑紋,體長最大不超過12 公分。胸、腹鰭向兩側平貼張開,鰭下方的吸盤狀構造可讓牠吸附在石頭上,適應東部湍急的中上游河段。嘴巴下位,平時以石頭上的藻類、水生昆蟲或河中有機碎屑為食。因為外貌與日本禿頭鯊相似,當地阿美族人皆稱之為「哈拉」,意指有吸盤的魚。



菊池氏細鯽

本魚體延長而側扁,下頷略突出,背部具微黃綠色金屬光澤,體側具一條暗藍色縱帶,特徵是側線不完全且極短。本魚為初級淡水魚,性活潑且善跳躍,喜棲息於在較緩流且水生植物茂盛的河溝、池沼或水渠中。屬雜食性,以掉落水面之昆蟲和藻類為食。過去是池上便當很重要的配菜,取之於酥炸食用,目前也在鱉溪復育中。





參考資料:

1. 台灣國家公園- 日本禿頭鯊。檢自https://npgis.cpami.gov.tw/public/Eco-Trip/index.aspx?s=F0072 (Jan11, 2023)

2. 台灣國家公園- 台東間爬岩鰍。https://npgis.cpami.gov.tw/public/Eco-Trip/index.aspx?s=F0009 (Jan20, 2023)

3. 台灣魚類資料庫- 菊池氏細鯽。檢自https://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0998 (Jan 11,2023)

4. 台灣魚類資料庫- 台東間爬岩鰍。檢自https://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gen=Hemimyzon&spe=taitungensis (Jan 20, 2023)

5. 維基百科-中華鱉。檢自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8%AD%E8%8F%AF%E9%B1%89 (Jan11, 2023)





>>本文收錄在 字作櫱 Nie’s Paper No.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