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字作櫱01】他鄉遇故知,我們都是被土地黏住的一群人

2022-01-19

文/林佩儀

方俊凱/建築師 ‧ 鄭如珊/設計師

如果說參加穀稻秋聲這幾年來,每次回富里,最想看到的朋友名單裡,絕對有珊珊和凱哥。其實也是參加了幾次穀稻秋聲之後,才知道原來珊珊是景觀設計師、凱哥是建築師。總是大膽又細心提出各種想法的珊珊,還有最愛替人指點迷津、人稱「方丈」的凱哥,雖然住在台北,但回富里就像是走自家廚房一樣熟識。平常在北部工作忙碌的他們,卻也不忘抽空在臉書上和富里的朋友們熱絡聯繫,不禁好奇他們最初與富里是如何結緣的呢?

「我們是被騙來的!」

常常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凱哥,給了我個簡短的答案,而我也是淡定地聽他們娓娓道來。原來他們是在2015年的時候,被自己的員工賴小捲,當成粽子般,把整個公司打包帶來花蓮員工旅遊。旅程的其中一站就是富里,到邊界花東吃陳媽煮的飯,「恰巧」和當時剛辦完第一屆穀稻秋聲的核心成員們聊了一下,就離開了。對富里第一印象並不深刻的他們,並沒有想到後來會把富里當作是後山的另一個家。 隔年,不知是命運的安排、或是緣分的促成,珊珊和凱哥開始在富里有些工作上的合作。和富里青年開始幾處空間相關的計畫,例如整修天賜糧源二樓、設計鳳成咖啡的空間,也一起籌備了幾次穀稻秋聲。說起工作上的合作,珊珊苦笑地說,來到富里工作就像是對他們倆個的修練和磨練,已經習慣在台北有條不紊的工作型態,其實一下子很難接受在花東的工作模式。

「感覺是老天爺在跟我們說,要怎麼跟土地相處,要怎麼學習農村做事情的方式。」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當時和社區合作的計畫,最後卻因社區人力不足,凱哥只好自己咬著牙完成,累積了不少情緒。但後來經過已經移居到花東的前輩提點,加上放下執著後的反思,突然發現過去習慣把計畫寫好、圖畫好,再找人來工作的方式並不適合這裡。而是應該回過頭來看這塊土地上有什麼資源、有什麼人才,看看他們可以做到什麼。

「待久了就知道這裡的人都超級斜槓,本業種田又兼職修水電、擦油漆、做木工,什麼都會一點但也不會太專業。不過,最可怕的還是遇到農忙期,怎麼樣都叫不到工人,你也沒辦法,只能乖乖等大家忙完再繼續開工。」

回憶著這幾年和富里的相處,他們覺得很多事情是「人圓滿,事情才會圓滿。」從自身空間規劃的背景出發思考,其實建築不一定要做偉大工程奇蹟,也可以是創造一個讓人舒適自在的空間。比起在都市裡的專業和利益的奉獻,以及對於價格和品質的要求,富里這塊土地教會他們是人情的重要,讓自己願意和土地、和朋友彼此一起成長。

例如在設計鳳成咖啡的時候,發生不少小插曲,又經過反覆的討論,甚至推翻了原本的設計,凱哥和珊珊重新問了彼此一個問題:「我為什麼要在富里設計一個台北風格的咖啡廳?」珊珊說當時可能是腦袋撞到,她竟然開始想要去盤點鳳成空間裡的老物件、舊家具。以前的她不會特別想要保留空間以前的記憶,空白的空間才能盡情創造自己風格的設計,但看著陳家的老房子,心裡突然浮出一個想法:「我怎麼可以這麼輕易地去抹滅別人生活了幾十年的記憶?」最後的鳳成的設計定案是對人很舒適的空間,其實花很大的力氣,卻只做最低擾動的設計。

因為做案子,他們有幾年很常往富里跑,甚至把身邊的所有親朋好友,通通帶來富里吃喝玩樂、參加穀稻秋聲。看他們這麼愛富里,忍不住想問問有沒有曾經想要移居的想法?「其實我有想過,搬到富里。」珊珊淡淡地說著,卻也很快的否決了這樣的想法。因為家人和工作都在台北,再加上花東的醫療資源不足,他們也無法貿然搬下來。維持現在這樣和富里的關係和距離,他們也覺得挺好的。

最後問問他們最喜歡富里什麼,珊珊說「應該就是你們這些衝勁十足的神經病吧。」富里的環境很好,再加上來這裡認識一群頻率很合的好朋友,有富里的好朋友,有一起參加穀稻秋聲的志工。說真的,和大家並不常見面,但一見面卻又不需要花時間磨合,沒有那種幾個月沒見的陌生感。而且因為地方人少,可能在街上走走散步,就可以遇到很多朋友。「雖然你們都說富里的黑黏土很黏,但我覺得土地的黏性是來自你們。」聽到這句話,我也會心一笑,那也要你們願意被土地給黏住吧。凱哥和珊珊最後說,最喜歡回富里就像是回家一樣放鬆,不須刻意說些什麼,只要記得回去就好。

>>本文收錄在 字作櫱 Nie’s Paper No.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