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字作櫱00】割稻飯-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2021-10-29

封面照片 林靜怡 / 編輯 金佩茹

「在辛勤的農忙後,來上一碗熱騰騰的飯菜,我想那是一件多麼滿足的事情。」早期農村插秧或割稻的忙碌期間,彼此都會相互的幫忙,因為沒有酬勞,農家的婦女們都會準備餐點供給換工的鄰居們食用。

大致來說,一天提供五次餐食,除三餐外,於上、下午還會有一次點心的時段,而安排餐的時間就會依照季節。資深農婦謝媽媽說「夏季的日出時間較早,我們會跟鄰居相約四點半在家前的曬穀場吃早餐,一起用完餐後就出門,七至八點還會吃一次點心,一直做到大約十一點,那時的日頭也曬到不行,大家就會吃中餐然後休息至下午兩點半開工,四點下午時有點心,夏季日落比較晚,會到六點半至七點才會休息吃晚餐。」昔日農村在機械化尚未發達前,大多皆仰賴人力的協助農田事宜,所以農民辛勞程度不在話下。

農忙期間的農家婦人可是非常辛苦,往往清晨就要起床張羅飯菜,烹煮完成就會以扁擔挑往田間送去,大夥會在大樹下或陰涼處用餐,等到所有的人食用完畢後,再挑回家快速地清理碗筷,以便為下一餐做準備,真得是從早煮到晚的家庭煮婦阿!除此之外,她們還得為正餐或點心絞盡腦汁的利用家中有限食材,做出不同料理。

昔日生活困苦,割稻飯就屬以米飯及地瓜根莖類之飽食為主,配菜會以農家自己種植的青菜來相佐,亦或是農家醃漬的物品,很少有肉的出現,如有肉食的話,大多以家中飼養的雞鴨鵝此類的家禽。「大概在農忙的最後一天,才會有肉端上桌,除了是我們家的農忙結束外,更要感謝大家的幫忙。通常晚餐會在家裡擺個幾桌,請幫忙的鄰居一起來享用。」鄧媽媽回想起昔日農忙時在鍋爐前的種種。

用米做點心、用麵粉做麵條、包子,還是自己種仙草,在熱天時,煮些仙草茶或是仙草蜜給農忙的大家食用,「客家菜包、草仔粿、地瓜餅、米苔目、粿仔條等等,只要手邊方便取得的材料,我都可以變出一種新的點心,讓到我家來工作的鄰居,換換新味道」很會做點心的鍾姑姑這樣說著。要說農家的婦女都很厲害嗎?不,其實有一大部分是環境造就她們不得不改變一下食材呈現的方式。我們多麼佩服長輩們會做好多的料理,其實深入和她們的對話後,才知道這些都是多年來累積的經驗。

農忙期間的餐食,「是飽足後工作活力的能量」,「是農家婦女料理的展現」,「是農村飯局中情感的交流」。對你而言,你手中那份農家的割稻飯,還會只是一碗飯菜嗎?還是會有一份重重的農家情感呢?

>>本文收錄在 字作櫱 Nie’s Paper No.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