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字作櫱00】洪武雷鳴醒獅戰鼓團

2021-10-22

封面照片 林靜怡 / 編輯 金佩茹

以聲交友

「午後兩時茶點時光,本想請他替自己泡杯咖啡放輕鬆,我們以音傳遞訊息,但團長說「我正在開車,往台北的路上…..,現在進入雪山隧道了。」而我就在這一段來往北花最短自駕車程距離及台灣最長的隧道中與團長劉炤輝相遇了。

照片提供:林靜怡

團長與醒獅戰鼓團的接觸

1997年當我就讀花蓮宜昌國小時因學校社團開始接觸這項傳統獅鼓民俗技藝,之後到外地念書再回到花蓮,直到2012年退伍後,偶然情況下與朋友們討論獅鼓傳承時,發現我們是不是能夠替這項逐漸將消失的技藝留下什麼記憶給後代,所以於2014年成立「洪武雷鳴醒獅戰鼓團」。團隊名稱中的「洪武」是源自於師父的團名,「雷鳴」寓意舞獅如奔雷般迅速,戰鼓齊一共鳴。全團隊員有十位,以「醒獅及鼓樂」為展演項目,也走入學校、社區與安置機構指導和教學。

嗶~社工師與醒獅團長合體

我與其他的團員各有自主要工作,醒獅團是大家在工作之餘,熱情投入的一項傳承志業。本業是「社工師」的我,很多時候接觸的對象是學校的學生,或是安置機構中的孩童們,我曾使用醒獅團中「打鼓」這項專業,教導孩子們培養「團體合作」、「向心力」或是「節奏感」等。劉炤輝說:「印象最深刻是在幾年前,以團體輔導一群原民的孩子們,他們透過打鼓學習一段時間後,我發現他們有了解決自己問題的能力、開啟彼此的溝通力、與強化個人的專注力。」他將這項打鼓的工具,滲入到社工的專業內,「鼓」不再只是一種樂器,而是一種轉化孩子性情的重要媒介之一。

照片提供:林靜怡

龍鳳飛舞的刻板印象

咚~咚~咚,鼓聲始下,鑼聲齊放,雙獅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由兩側出現,兩人一組的醒獅組合,獅頭隨著節奏上下跳著,獅身左右擺動著,是融合武術、舞蹈、音樂等合為一體的常民文化,是你我再也熟悉不過的廟會活動、重大日子、逢年過節時會出現的熱鬧演出,但你我除了看到精采的表演還有演出者身上的龍鳳圖騰的外在形象,對這項民俗文化又了解多少?

劉炤輝說:「舞獅文化中有很多種派別,像北獅(北京獅)、南獅(廣東獅)、台灣獅、客家獅等,而每具獅頭及外觀有著不同的意涵,像客家獅臉上有書本,代表文,有著客家人勤耕雨讀的意義,或者臉上畫上葫蘆,代表武,是可能夠裝下很多寶物等。」正所謂內行人看門道,外人行看熱鬧,假使我們能夠藉由每次醒獅團展演後,進而淺入了解這些看似很遠卻又近生活的常民文化,是否更能清楚自己文化的價值觀與認同感呢?

照片提供:劉炤輝

獅鼓是生命中神奇的寶貝

連線中,劉團長的聲音就像在打著慢鼓,厚實緩慢而有節奏感的細說出這一路以來他與醒獅團碰觸後的火花,也說回鄉後工作對於花蓮這塊的土地黏得更緊更深。當我問團長,「醒獅團對你而言是什麼?」他說「是在我人生經驗上不同於其他人的亮點,是我生活中時時刻刻會出現的寶物,是我一生中有義務要傳承下的文化。」按去通話鍵,我整理了思緒後想著,他似乎升級獅鼓文化在生活上的運用,以技術層面上又往上一層發揮。

劉炤輝在推動獅鼓的過程彷彿他在接受訪談時所通過的雪山隧道般,即使深知它是條艱難開通的隧道,但仍一步步的排除困難,逐一的實現。

>>本文收錄在 字作櫱 Nie’s Paper No.00期